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 -> 强国有我——记录广州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的你们

强国有我——记录广州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的你们

发布时间: 2022-05-06 09:52

  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百年峥嵘芳华依旧。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烙刻进民族的血液,成为英雄城广州代代青年始终坚守的信仰。

  “00后”大学生小编、“90后”地铁司机、“85后”社区“总管”、“80后”志愿者、“八一薪火”先锋队、“胡子工程”建设者超英青年突击队 ……英雄城广州的青年,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微光点点,聚而成炬;累土不辍,丘山崇成,扛起了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荣光,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强国有我,不负韶华。为了英雄城的美好明天,广州青年正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个人篇

  “00后”大学生小编 :传递城市正能量

  广州突发新一轮疫情,“00后”高校大学生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其中江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师大”)大二的学生符怡婧便是其中一员。作为一位校级新媒体小编,她积极承担起责任,利用文字的力量鼓舞人心。

  符怡婧是师大2020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学生,也是师大CBR传播人公众号的采编人员。一入校就加入了这支队伍,现在是校团委的一名新闻采编部小编。

  “‘追稿者也,不在床上在路上’,这是CBR传播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找选题、采写稿件,真实记录大学校园里的‘战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每个大学生都是参与者,我们的作用就是吹响战斗集结号,让大家团结一心。”符怡婧说道。

  符怡婧介绍道,CBR传播人推出了《家人“新冠”离世后的278天》,记录了疫情期间一场刻骨铭心的别离;《“后疫情时代”下的坚守:万国英与青苑书店》记录了广州独立书店在疫情下的“自救”行动;《十国海外留学生的战“疫”日记》记录了海外留学生在疫情下的真实生活……符怡婧感到,战疫路上,他们记录的“战役者”年纪、身份、职业全然不同,但共同抗疫的爱国心如出一辙。

  除了这些真实记录,CBR传播人也在积极地创新形式和互动方式以期减缓疫情中大家的焦虑与苦闷。在疫情防控校园封控管理期间,设置了“疫情文学大赛”,让防疫生活不再沉重,让大家都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在慎独慎微中不断丰富提升自我。

  符怡婧曾在早晨四五点,去观察广州这座城市“睡醒”的过程:街边夜宵摊的老板娘刚送走最后一桌客人,早餐店门口炉灶上的蒸笼却已然热汽腾腾;刚下夜班的年轻人蹬着自行车打着哈欠;卖菜的阿婆亲切地招揽生意。在国庆假期骑电单车走街串巷,用手机记录热情好客的艾溪湖,红旗飘扬的八一大桥,盛满夕阳余晖的秋水广场,人头攒动的万寿宫……“我享受每一次用眼睛‘听’故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一些被人忽视的角落。”她说,通过大学新媒体小编的工作,让她感受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她愿继续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城市传递正能量和暖流。

  (记者 刘彤)

  “90后”地铁司机: 掌舵梦想列车

  今年28岁的周文俊是广州地铁4号线首发列车司机。可以说,自2021年12月26日广州地铁4号线正式开通运营以来,周文俊见证了4号线100多个平安运行的日日夜夜。

  回想去年刚刚坐上4号线驾驶室时的情况,第一次的紧张与忐忑仍然历历在目。“虽然参与了前期筹备工作,但是第一次进入驾驶室,心情还是非常激动。”周文俊回忆道。2021年4月底,周文俊开始参与广州地铁4号线开通运营的前期筹备工作,并全程参与4号线热滑。作为筹备班组的临时负责人,为调试安全,他带领班组员工利用休息时间到正线及场段进行人工巡道,勘察现场环境,一走就是几万步,排查异物侵限、轨道扣件未锁紧等多项安全隐患,确保调试工作正常开展。

  地铁4号线开通前一晚,恰逢冰冻雨雪天气。为保证26日早班列车能够正常出库,4号线能按时开通,周文俊从凌晨开始就坚守在一线,在对场段接触网进行热滑作业,并统筹班组人员调配,保障了开通日列车顺利出库。

  一个班次需在黑暗的隧道中运行超过8小时,每日开关门超过416次。进站、对标、停车、开门、关门、确认、动车这些必定动作是无限重复的动作。从2014年开始驾驶地铁,这样的操作周文俊已经熟稔于心。电客车司机的工作不似常人想象的那样简单,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铺垫,平时周文俊会花很多时间钻研业务、规章制度,将应急处置能力烂熟于心,“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趟列车的安全准点,保障乘客的安全出行。”

  这个被旁人视作“枯燥无味”的工作,周文俊却始终一丝不苟,并一如既往地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从事着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平凡,责任重大。既然选择了这个平凡的岗位,就要做好。青年的底色应该是为梦想奋斗,不断挑战自我,把乘客安全准点送达终点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记者 高晖)

  “85后”社区“总管”:奋战抗疫一线

  5月1日深夜,广州县八月湖街道丰源淳和社区内依旧灯火通明。

  “我们再把明天核酸采集要用的物资清点一下……”社区办公室内,传来一丝略带沙哑的声音,说话的是丰源淳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李怡丹。只见她麻利地将放在房间里的箱子拖出,开始和同事一起将纸箱内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进行清点。“如果第二天有全员核酸检测任务,我们一般会提前一天把医务人员和信息采集员所需要的装备准备好。”李怡丹停下手中的活,转头对记者说。

  忙碌到深夜,已经是这位“85后”社区“总管”的生活常态。40多天里,李怡丹吃住都在单位,一刻没有离开过疫情防控前线。

  凌晨,李怡丹将手机放好充电,确认铃声开启后,在办公室沙发上和衣睡下。5点,李怡丹被自己的生物钟叫醒,在简单地洗漱后,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安排。

  运送医务人员的早点、整理重点人员管控台账、前往核酸检测采样点摆放物资……一大早,李怡丹已经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大家赶紧吃好早点,6点要全部到位开台。”召集完所有防疫人员后,李怡丹立即穿好防护服,来到社区卡口开始投入一线疫情防控工作。

  记者了解到,丰源淳和社区有住户3208户、6828人。为了保证核酸采集迅速有序,减少人员聚集和居民等待时间,李怡丹将辖区合理划分区域,分批次、分楼栋安排居民进行采样。为做到不漏一人,她还通过智慧工会网格群不间断向居民发送检测通知,利用各门岗小喇叭有效提高核酸检测的知晓率。同时,组建入户小分队,针对辖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卧床不起的病人及36周以上的孕妇开展入户采样行动。

  “你好,这边来一个。”“请往后退一点,保持2米距离。”……上午10时许,在核酸检测现场的李怡丹,一刻也闲不下来,只见她时而在采样区维持队伍秩序,时而充当起信息采集员帮助居民录入信息。11点左右,她又化身核酸样本转运员,帮助同事打包核酸样本,提高样本运送速度。“他们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作为社区书记,就要随时转换角色顶上。”提着样本转运箱的李怡丹快速向社区走去,烈日下,她的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打湿。

  中午12时许,核酸检测工作全部安排妥当,李怡丹才回到办公室吃午饭,期间手机响个不停。记者了解到,高峰时期,李怡丹每天能接到300余通咨询电话。“现在正值五一假期,有不少之前在外地居民询问当前疫情防控的政策,我们要耐心地一一给他们解答。”李怡丹说。

  尽管这样连轴转是常态,但李怡丹总是精力充沛。李怡丹表示,虽然在旁人看起来社区工作很辛苦,但其实她心里很温暖。“每天都有居民为我们点赞,还有很多居民志愿者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从第一轮核酸检测开始就一直陪着我们在一线,我很感谢他们,也因为有他们,才能更好开展工作。我觉得我正在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会更加努力做好服务,守护好辖区的居民。”李怡丹说。(记者 张瑞哲)

  “80后”志愿者:守护群众健康

  “有志愿者因为小区封控出不来了,病区门口空缺,我去支援!”广州此轮疫情暴发后,当知道有志愿者无法及时到岗,广州市第三医院纪检监察室的青年团员占雪琴快速穿上红马甲前去顶班。

  闷热的天气下,每天解答问询和引导的话要说上千百遍,加之“全幅武装”,一天下来,结束志愿服务的她才发现身上衣服湿了,喉咙冒烟了,但她却笑着说:“大家都一样啦,都是为了病区门口不拥堵、不聚集。”

  由于查询健康码、行程码需要一定的时间,遇到情绪焦躁,对门岗工作不理解的患者和家属,占雪琴总是耐心解释,严谨工作。“刚开始大家不理解,后来站的次数多了,患者都认识我们志愿者了,开始主动出示核酸码行程码。”她说,医患配合默契诠释了全民抗疫的内涵。

  “把防护措施做好,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我和妈妈会把家里照顾好。”这是占雪琴和丈夫吴晓昇的视频对话。其实,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丈夫吴晓昇是广州市第三医院呼吸内科的一名医生,曾赴新疆援助医疗,也曾作为广州市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自今年3月中旬疫情开始,吴晓昇就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闲暇之余,他们只能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聊上几句,诉说思念,互相关心。

  丈夫在前线奔赴,她自己在后方也并不轻松。疫情期间,她对进入医院的病人及家属进行体温检查和信息排查,严格把好医院的“第一道防线”,经常是早出晚归。家中有两个孩子需要她照顾,但面对医院人手紧张,她努力克服困难,义无反顾与志愿者们共担当,一起撑起一片天。“两天一班,周而复始,有很多苦和累,但她从不抱怨,尽职尽责成为了她的信条。”这是纪检监察室主任、团委书记雷细霞对占雪琴的评价。

  “青春因奋斗而无悔,因汗水而美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在坚守本职工作的同时,守护群众的健康,在自己的岗位上融入青春活力。”占雪琴说。(记者 刘冕)

  集体篇:

  广州八一馆“八一薪火”先锋队:凝聚青春力量 讲好八一故事

  广州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广州八一起义纪念馆更是这座英雄城地图上一个重要地标。和平年代,怎样向观众更生动地讲述那些烽火岁月的革命故事?如何进一步激活红色资源?八一馆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宣讲队伍——“八一薪火”先锋队。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年轻人,努力探索“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让红色文物“讲”出故事,更让“天下英雄城”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4月30日10时,2022年红色故事百人团业务云培训如约而至。志愿者刘擎在线开讲,手机录制的画面实时传送。网络另一头,有数百位红色讲解志愿者收看。这是“八一薪火”先锋队策划的培训活动,义务培训了众多热爱红色历史和讲解工作的志愿者。

  “八一薪火”先锋队秉持着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使命,深度挖掘八一馆的红色资源和史料故事,依托馆内专业讲解团队,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精心设计讲解内容和红色课堂,用青春之声传递信仰力量。自2008年八一馆免费开放以来,“八一薪火”先锋队用“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服务接待观众2300余万人次,免费讲解8.6万余批,让红色场馆里的英雄故事、战斗时的感人细节以及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入脑入心”。

  五四青年节前夕,先锋队的林彦平、陈宏亮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被江西省博物馆学会授予“2022年全省博物馆文创直播十佳主播”称号。在近日举办的全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直播大赛决赛中,林彦平、陈宏亮从讲解员变身“红色主播”,讲述革命故事,演唱红色歌谣,销售红色文创产品。2个小时的抖音直播收到网友点赞80万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现场参观客流受限,“八一薪火”先锋队主动“找出路”。一群专业讲解员站到镜头前,尝试用年轻人之间最流行的方式,创新传播红色文化。2020年以来,先锋队推出了“折纸云共祭 白云兰有话对您说”清明祭英烈活动等众多品牌宣教项目。尤其是去年推出的“红色故事百人团”百位志愿者宣讲建党百年、《八一军旗红》红色故事情景展演、全省首部革命旧址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三大项目,以独特的演绎方式为八一文化传播打通了更多渠道。八一馆宣教科副科长周甜告诉记者:“红色土地蕴藏着精神富矿,八一故事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养料。挖掘并讲好革命先烈的故事,我们始终在路上。”

  红色基因需要青年接续传承。年轻的“八一薪火”先锋队队员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用红色传承演绎青春底色,让八一故事“声”入人心。(记者 徐蕾)

  超英青年突击队:青春有你 忠诚履职显担当

  作为广州市“胡子工程”一号项目——广州市绕城高速公路南外环项目的建设者,中建五局土木公司江西分公司有着一支听党指挥、善于开拓、攻坚克难的青年建设军——超英青年突击队。

  超英青年突击队组建于2014年,现有员工24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21人,他们深耕广州,在广州建设了广州南外环、广州昌南大道等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平安工程奖1项、省级优质工程奖2项、省、市级工人先锋号称号2项。

  5月3日早上7点,广州市绕城高速公路南外环项目(八一互通至迎宾互通段)工地就奏响了“交响乐”——机器的轰鸣声和钢筋的焊接声、切割声、锤打声,此起彼伏……南外环项目是广州市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复杂的地理位置给团队出了不小的难题。

  为了在艰难的条件下实现“技术突围”,以南外环项目总工程师王稳、项目生产经理兼安全总监易宇为代表的超英青年突击队,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次地探讨和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跨京九铁路桥正式施工时,为保障铁路正常运行,保障列车及项目施工作业安全,超英青年突击队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模拟施工过程,最后决定实行夜间施工,确定每次施工天窗时间为凌晨3点20分到5点15分(施工时间115分钟),其中包括封锁线路、高压接触网停电接地线、封锁施工、线路开通等,共进行了连续23天的凌晨作业。

  疫情时期,超英青年突击队积极落实防疫工作要求,全线率先实现现场复工,体现国企担当;面对南外环项目中段即八一互通至迎宾互通段今年要全面贯通的任务,超英青年突击队春节期间主动放弃休假,半个月与工人一起完成了40根桥梁桩基作业,开挖了多个桥梁承台的基坑,搭建完成了钢筋加工场地。项目全面复工以来,超英青年突击队更是开启“白加黑”“5+2”模式,争分夺秒抢工期,加班加点赶进度,从BRT车站拆除到跨莲塘南大道门洞搭设完毕仅耗时16天,提前10天完成业主制定的门洞节点施工任务。

  施工现场的每个角落总有青年突击队员的身影,每个施工点都有青年突击队旗在飘扬!事不避难,知难不难,事在人为。超英青年突击队树立了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作风,一次次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口碑。超英青年突击队奔走在广州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蓝图中,为建设广州、报效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余文菁)